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贵州全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阻碍我国科技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技部门研究表明,每年我国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可以大面积推广且产生规模效益的比例却不到15%;专利技术虽有7万多项,实施率却仅为10%;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具体到生态环保领域,在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以及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的刚性需求下,环保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科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效却与之不相匹配,一直被业界诟病。行业内,构筑领先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环保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
 
  鉴于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并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希望能够对环保行业产生一定的启发,并带动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力量来关注环保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剖析及关键要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即技术一步步通过产业化、商业化最终实现市场价值,其中包括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和技术的商业化过程。
 
  对科研机构来说,其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转化路径通常如图1所示。而以转化的技术为描述对象,我们可以采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技术发展管理工具——技术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简称trl)来表达。从实验室研究成果到实现产业化、商业化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分别与trl的9个级别相对应,如图2所示。
 
图1 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转化路径
 
 
图2 技术成果转化中技术创新发展过程及各环节参与主体
 
  在图2中,我们全面标注了在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参与者和经费来源,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中有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资本家以及服务者等5类参与者,涉及科研院所及高校、产业、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政府、科技中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个参与主体。整个过程中,各主体及参与者需要保持充分的互动和协同,才能促成技术成果开花结果。
 
  从基础研究进入技术应用研究阶段之前,评估技术的商业价值具有必要性,同时为确保科研工作者专心致力于研发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和运作机构,配备专业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且从该阶段起,将需要吸纳产业界逐步参与其中。所以这一阶段,技术研究进展、成果等信息的对外发布和对接平台需要发挥作用。
 
  技术再进一步发展便进入验证演示的产业化准备阶段,而这一阶段通常被认为是技术研发走向产业化应用的“死亡鸿沟”。因为基础研究机构的参与意愿和优势降低,本该担起主导角色的产业界,特别是中小企业又困于技术开发的风险而不愿意投入,而且在这个环节政府又恰恰是有心却使不上劲,所以一个开放式的技术产业化平台以及必要的资本支持是很重要的。
 
  依托技术产业化平台,充分利用其上的中试线、生产型示范线、样机生产线、公共服务平台(检测服务、标准制定等)、工程服务能力等条件,在中试基金等多元化渠道资金支持下,开展一级级放大直到生产型规模的试验、验证、优化、示范和演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风险,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率。该环节服务于技术评估和鉴定以及信息传播、对接、交易的中介及服务机构将发挥作用。
 
  当技术发展成熟走向产业化并向商业化迈进时,中小型企业及高成长型初创企业是这一阶段最活跃的主体。国外优秀机构的经验证明,创业是科技术成果转化最高效的方式。该环节,需要对创业团队组建、初创企业发展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协助其对接资本和市场等资源,打通营销渠道,建立品牌。另外,产业化应用和基础研究之间需要建立一套循环反馈机制,那么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外界条件变化产生的新需求,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有效反馈对接到学术界,从而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环保科技创新体系尚需完善
 
  从服务体系来看,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百花齐放
 
  目前,针对技术信息传播对接、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层出不穷,包含各地设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政府设立或社会第三方的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以及各地设立的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
 
  从科研机构技术成果管理、评估鉴定等转化服务、信息传播对接、政策支持、创业扶持等方面来看,服务形态已经非常多样化。多数知名院校设有技术转移办公室(中心),如北京化工大学为推进技术成果转化设立了全资子公司;科技部成果转化委员会等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以及一些社会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公司,可以为技术成果提供评估鉴定服务;一批专注于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服务机构,如高精尖科技开发院、迈科技等正在成长。
 
  从创新链条来看,技术产业化平台及资金支持严重缺乏
 
  在“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产业化、商业化”整个创新链条中,研究机构的参与度逐渐减弱,企业的参与度逐渐增强。其中trl5~7环节是各方参与度都严重不足的环节,研究机构不愿做也不擅长做,企业不敢做,政府做不了,但这一环节恰恰是技术发展最关键的阶段,很多技术就“夭折”在此。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能够有效整合和组织研究、工程、生产、资金等资源,提供贯通小规模试验、中试(pilot scale)和生产型规模(full scale)的研发、试验、验证和演示的设施和条件的技术产业化平台严重缺位。
 
  在国外,通用电气早在20世纪初就创设了世界最早的工业研发实验室。在水处理领域,瑞典、荷兰、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均在创新链条的中间环节培育出了知名创新平台或机构,在推进创新型技术、技术转化、人才培育方面探索了一系列切实有效、值得推广复制的模式和机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在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纷纷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重金属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段宁院士团队在院内实验室建立小型电解锰生产线,开展电解液净化、电解锰生产工艺过程优化控制、电解锰生产废水资源化处理以及锰渣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相关研究,但规模普遍较生产型规模差距较大,技术成果直接放大应用到实际工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又如,依托国家科研项目资金组织实施的中试、示范工程,如水专项设置的产业化课题,也多因合作各方配合不畅、缺乏可持续运作机制等问题,使得技术产业化止于项目结束。
 
  整体来说,现有技术中试(产业化)平台建设都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从数量和能力上都尚未能在技术创新链中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从创新要素协同来看,还未能形成健康生态
 
  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转化,说到底是要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紧密融合,构建良好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在国外,新加坡“pub ewi”、荷兰“wetsus cew water alliance”、加拿大南安大略省“sowc water tap ocwa”等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各要素协同实现了高效运作。
 
  在国内,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清华大学等高校在长三角、珠三角的研究院建设模式,以及国家水专项为推进技术创新支持建立的一系列技术创新联盟等,与国外高效运作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相比,还处于一种较为零散的状态,尚未形成健康有效互动的技术创新生态。但这恰恰又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形成了“生态”,才有可能反馈到前端影响到研发的组织、过程的实施和产业的未来,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体制的设计和全社会技术创新氛围的形成。
 
  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初步构想
 
  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体系高效运作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是与业务属性相匹配的人才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二是技术试验、验证、示范演示必要的设施和条件;三是保证多样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四是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设计;五是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六是有效的配套服务支撑体系。
 
  在整个环保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科研是一个长链条、多学科参与的过程,技术产业化平台是技术成果实现从“0”到“1”转化的核心,创业是技术成果实现从“1”到“10”再到“100”价值转化的最高效方式。
 
  基于以上认知,在国内构筑领先的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助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我们提出以下初步构想:
 
  在运行机制方面,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将采用政府参与、市场主导的组织及运行机制。
 
  政府参与决定了高端资源的汇聚程度,而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将根据引入的技术团队,探索采用事业部形式,定制“生产”计划。通过合理的投入和收益分享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汇集和吸引相关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培育有前景、可资本化的企业,并从中获取收益,谋求发展。
 
  从这个层面来说,环保科技创新平台首先必须是一个开放式平台,但考虑到由企业或政府组建的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在资本、技术来源、产业对接、公信力等多环节多方面受到的限制,环保科技创新平台会朝着第三方平台的性质建设、发展和运营。
 
  在人才团队配置方面,采用“专职运营服务团队 技术团队 工程师团队 专家顾问团队”的人才配置模式。其中,专职运营服务团队和工程师团队是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全职雇佣员工。专职运营服务团队包括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创业服务、市场、行政后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与本岗位职责匹配的专业和综合能力素质。工程师团队主要指专职的技术、设计、生产及工程技术人才,由相应的事业部管理,具备能够独立开展技术产业化的专业能力,也可与引入的流动技术团队强强联合。
 
  需要强调的是,引入的技术团队为流动模式,成熟一个退出一个,技术团队在环保科技创新平台上的角色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和合作方式进行调整,可以处于主导地位也可以处于从属地位,但无论哪一种角色,都要在环保科技创新平台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下实施。
 
  在投入及收益分享机制方面,构建“政府财政资金 环保科技创新平台会员投入 产业化基金 社会资本”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
 
  其中,政府财政资金可以通过申请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经费、产业化项目、示范项目等获得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环保科技创新平台会员投入则主要受荷兰wetsus模式的启发,在引入技术团队的同时,吸纳产业主体加入技术产业化开发小组,投入相应的资金,跟进项目的进展,并获得未来知识产权的优先使用购买权;组建专门的产业化基金,吸纳地方政府资金、各类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等为技术孵化、初创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保驾护航。
 
  在产业化基础设施(包括中试、生产型规模试验、展示等)配套方面,采用建设一批、改造优化一批、共享一批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例如,目前宜兴污水资源概念厂规划建设的污水处理技术生产型研发中心,可以作为探索水科技创新先进组织模式的重要依托。试验设施整体采用共享制,通过“租金 服务费 收益回报”的付费机制设计,保证设施所有权方参与的积极性和配合度。
 
  在服务体系配套支撑方面,譬如与生产的链接,需要建设标准化工厂,实现新技术产品标准化、模块化、自动化批量生产,对技术产品要做到相应保护;与销售渠道的对接,可能需要依托一些大赛等平台,一方面推出新产品新企业,实现销售渠道的内部搭建和拓展,另一方面对接大型平台型企业,与其建立联系,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渠道资源;在人才吸引和培养上,开展一些长期的人才招募及培养计划项目,同时探索依托环保科技创新平台上的研发项目,与相关合作研究机构联合或者独立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新企业孵化及初创企业的生存和成长提供基本的支持条件,如场所、公共服务、资本支持等,还可向创业者推出创业培训、加速成长计划等项目。
 
♥ 相关标签: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

网站地图